“甘”心抗疫,我为人人——记国际教育学院疫情防控志愿者杨雪莲老师

发布者: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:2021-10-28浏览次数:1

辛丑深秋,天寒料峭,当全国的疫情防控得到控制,形势逐步好转之际,不曾想,我们再一次遭受了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袭击。时间又一次按下了“暂停键”,我们正常的生活再次被疫情打乱,无数志愿者冒着危险,顶着寒风,再次走向疫情防控第一线 ,为了民众的生活秩序、身体健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在众多的志愿者之中,国际教育学院杨雪莲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。

杨雪莲,中共党员,教授。2021年10月20日,当杨雪莲老师看到共青团甘肃省委、甘肃省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的“甘肃省疫情防控储备志愿者招募令”(招募年龄20-45周岁)以及西固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发布的“西固区疫情防控青年志愿队志愿者招募倡议书”(招募年龄18-50周岁),在微信宣传的同时第一时间扫码报名加入,同时,她向所在的先锋路街道三姓庄社区申请加入志愿服务活动,但是三姓庄社区最终因年龄问题没有安排。于是,杨老师找到了西固区南山小区的负责同志,讲明了自己甘为疫情防控志愿者的强烈心愿,小区负责人考虑到杨老师的教师身份,认为一名教师面对小区老人普遍多的情况,会更有耐心,更适合做志愿服务工作,因此同意了杨老师的请求。

按照西固疫情防控志愿队的安排,杨老师根据自身状况,在周内没课的时间和周末到南山小区社区做志愿服务工作,主要任务是核酸检测时在现场维护秩序、对居民做好劝导和解释工作,以及小区进出门口值班、查验通行证、行程码、健康码、布置核酸检测场地等工作。在全员做核酸监测期间,有做核酸排队插队的,有排队等的时间长不耐烦抱怨的,有对工作人员、志愿者态度不好的,甚至有连要求打开健康码查验都极不情愿、骂骂咧咧的,面对形形色色的小区居民,每次遇到情况,她都耐心解释,努力化解抱怨,安抚情绪,细致认真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。为了不给社区工作添乱添麻烦,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她自己解决防护装备,自己解决饮食。

社区是疫情防控工作最基层的单位,居民情况纷繁复杂。没做志愿者之前,对防疫工作没有深层次的体验,做了志愿者之后,她深深感受到这份工作比之前想象的要艰难,因为这份工作面对的是疫情,面对的是可能带有新冠病毒的人,这个志愿者并不好当。她也怕过,因为除了采样人员有全套的防护装备外,现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除了口罩外(大都是一次性医用口罩),没有其他防护装备,一旦有情况就有可能被感染。工作期间,有时连续6个多小时带着一次性医用口罩,不停地喊,嗓子都喊得肿疼。即便如此,因为选择了志愿者这个岗位,就毫无怨言,顶着压力和风险也要把工作做好。杨老师说,当初选择做志愿者是看到社区工作人员人手少,面对突来的疫情和全员核酸检测要求,根本忙不过来,工作从早到晚连轴转,连饭都没时间吃,本着“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”的思想和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压力的想法,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,能够力所能及帮助社区做些工作。

在进行了角色转换,有了防疫志愿服务的深切感受后,她也深深体会到:我们可以不优秀,但至少做一个守规矩识大体的居民,要积极配合,不要给疫情防控工作添乱,增加工作人员本就任务繁重的负担。

杨雪莲老师是一位从教三十多年,并有三次班主任工作经历的老教师。她为人师表,带头学科建设,刻苦钻研业务,严谨对待教学,树立了积极向上不断学习的良好形象。她严以律己,以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学生,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和个人心理状态,注重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,带出了阳光朝气、团结奋进、互助友爱、尊师重教、懂得感恩的班级。对学生来说,她是一位严松有度、爱在其中、善于沟通交流的母亲形象,学生说:“杨老师是他们的思想启迪者、精神和生活中的导师”,无疑,这是对杨老师最好的评价和回报。

(撰稿、摄影:赵常学)